临安城的早上原本是很安静的,因为新天子登基之后,宵禁时间改为夜十二点至晨四点之间的缘故,临安人的夜生活更为丰富,很多人都通宵达旦——只要不在这段时间内在街头乱逛,官差捕快不可能闯进家中来。
故此,原本到了早晨七时之后,累了一天的人都会乘机睡个回窝觉,九时左右,各处街巷中人才会增多。
不过这种习惯渐渐改变了,随着流求开设的工场、工厂越来越多,雇用的临安市民也越来越多。依着天子颁布的《钦定十时工作制诏》,这些流求产业的每日工作时间是十小时,一般是晨八时至夜八时,中间留有两个钟点的午饭时间。因此,早上七点之后,便有行人匆匆赶路,为的便是在开工的钟声响起之前,抵达维系自己生计的所在。
此时临安有一百五十万人口,其中相当多数是官宦人家的家人奴仆,还有数十万驻军及其家属。除此之外,临安的“客户”数量也不少,驻军家属、客户构成了流求产业的主要劳动者,以这半年来为例,无论是在丝厂的女工还是水泥厂的男工,已经开始习惯工厂里的严格纪律,包括对他们个人卫生方面的起初他们认为极“苛刻”的要求。华夏的百姓适应力极强,而且他们原本就爱干净,临安的卫生状况,在赵与莒来之前便远远好于这个时代欧洲的任何一座城市。
原本是作坊云集的武林坊一带,现在慢慢变成了工厂,几乎每日都可以听到工人们开挖地基、建造厂房的声音。大量砖石、水泥需要,同时带动了临安周边几个府县砖厂、采石场的发展,而流求人开的采石场因为采用火药爆破、机械打磨的缘故,很快便在竞争之中脱颖而出。不过这个市场实在太大,流求的采石场、砖瓦厂也无法垄断全部,故此那些小的砖窑、石场,也迎来一个发展的兴旺时期。
而这种兴旺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需求,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失了土地的百姓,开始向这些地方聚拢,寻找可能存在的生计——若是在流求开办的厂子里,这种生计很极好,有宿舍有医疗,工钱也算是丰厚,还专为他们开办了在士林间极受欢迎的“养老储蓄”,使他们在老年或伤病之后,依然可以从流求银行里取得自己的一小份收入。而且,流求厂子还会开办所谓“工厂子弟初等学堂”,就象是家中田地宅院可以传给子女一般,只要这些新加入的工人在工厂中干活超过二十年,他们的子女在工厂子弟初等学堂中顺利毕业,又不曾有违法乱纪之行径,那么他们的子女便可在流求工厂中获得一份工作。
终身制员工,在流动性强、自由散漫的西方文化中是较少的,而在求稳、相对保守同时又重视忠诚的华夏文化圈中,却是让因为失去土地而心中茫然的百姓接受工业化的一个妙招。
邓若水便在一篇评论中谈及此事,以为若能推而广之,则“男有分,女有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之世至矣”。
赵景云聚精会神地看着这篇评论,只觉得邓若水虽然说得极是美妙,但实际操作之上,却还有种种弊端,只是此时他尚无法看出这弊端罢了。他正思忖之间,突然听得街上爆仗齐鸣,最初还只是三两声,接着便是连成了一片。
在临安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流求产的爆仗不但相对安全,而且更加响亮,一般人家过屋乔迁,或者是店铺开张,总得放上个几百上千响。可是象现今这般,全城都响成一片的,却是绝无仅有。
“想来是……”
赵景云抬头放下笔,才站起身,石良飞也似地撞开他的门:“赵曼卿,大捷,前线大捷!”
“果然大捷,军报如何?”尽管前线大捷是赵景云意料之中的事情,可消息传来还是让他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问道。
“还不知,要等《周刊》加刊出来。”石良喘着气道:“人都涌向《周刊》公署了,只等那儿放出消息!”
自从《京华秘闻》风波之后,大宋朝廷加强了对各类报纸、邸报的控制,颁布了专门的管理条例,将军事秘密、国务机密列入禁止播发的范畴之中,还在礼部之下专设一司为“国家新闻司”,发布可以公开的国家大事消息,监管各类报纸邸报的报道。而《大宋时代周刊》凭着其与朝廷的关系,几乎便成了官方指定的发布者。象前线军报,传到兵部之后,兵部转给礼部国家新闻司,国家新闻司再传给《周刊》,故此,对于小民而言,要知晓其详情,最快的方法便是购买《周刊》。
“走,去周刊公署。”赵景云也急切地想知道前线究竟是如何一个大捷法,他快步冲出,石良在他身后直跺脚:“赵曼卿,我好心来通知你,你却不等我!”
当他们抵达周刊公署时,公署前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临安府早有准备,专门派了差役来维持秩序,引导经过周刊公署前的马车绕行它处。临安城爆仗声连在连绵不绝,这些时日来,他们听到太多的好消息,看到太多的好变化,心中的喜悦,便借着这大捷之机发泄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