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同盟的理想告吹,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中德之间的关系就此陷入冰点,反之,因为这次的合作,反而让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一些。
穆默已经隐晦的表明了德国的态度,德国国内近期正在考虑归还山东主权的问题,并且,不排除在日后合适的时间内,退还从中华帝国拿走的战争赔款。
德国已经示好了,当然,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对于德国人的橄榄枝,王士珍的心里面可是很清楚原因的,德国实在是太需要一个盟友了,虽然这个盟友距离德国本土太过遥远,但是毫无疑问,如果亚洲能有一个强大的盟友的话,那么对于德国来说,也是有着莫大的帮助的。
因为王思锐这只巨大的蝴蝶翅膀煽动的原因,导致了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比如,中德之间的蜜月期应当是一战后,中国拒签《凡尔赛条约》,从而使得某一方面中,中国与德国的立场是相同的,最终使德国政府意识到可以通过中国来恢复德国的元气,同时,为德国培养一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以备后患。
所以,在那段时期内,但凡是能够卖的军事装备,德国统统毫无保留的卖给了中国,并且帮助他们组建了德械师,虽然最终没有按照计划全部完成整编,但是最初的几个德械师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还是很抢眼的。
当然,后面是因为中国实在是扶不起来,或者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加上内耗不断,削弱了中国的实力,最终迫使德国不得不与日本结盟。
而历史上,二战爆发后,第一名战死的德国军人就是战死在亚洲,而且还是死在日本人手中。
不过这些都是原本历史上的一些事情,经过蝴蝶效应的带动,现在整个历史已经在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去发展了。
而王思锐对于历史的先知,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也就失去了他的优势,而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一些资源,尽可能的让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安排去走。
而中华帝国的强大,也让德国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虽然这里距离欧洲太远,但是至少,以中华帝国的实力,他们是有能力双线作战的,北上袭击俄国,尽可能的拖住俄国,这个已经在进行了,德国人并不需要去在意,而另一个则是南下,去攻占其他列强的殖民地,导致他们恐慌,最少也要削弱他们的实力。
为此,在此次的交易中,德国甚至按照中华帝国采购军舰的标准,为他们单独配备了两套的炮弹生产线。当然,还有一些火炮技术。
除此之外,德国也深知他们所面临的封锁,甚至,目前在德国的高层中,已经秘密的开始讨论起在中华帝国建设海军军舰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前线的战争,捷报连传,甚至听的有些让人麻木,就连国内的普通百姓,如今在看到北边胜利的消息之后也没有了当初的激动。
确实没什么好激动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北边就传来了十多条捷报,到处都是胜利的消息,当然了,其中也有一些人并不信任这些消息是正确的,因为俄国毕竟是列强,他们本身的实力还是有的,中华帝国即便能够取得胜利,也不应该像报纸上所说的那么容易。
但是无所谓,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的,加上官方也没有给出正面的解释,人家压根也就没去在意那些反驳的声音。
…………
旅顺港,光绪年间曾耗费巨资,历时十年才将这座港口修建完工,而自打修建完成之后,这里便盖上了一道巨大的光环,作为曾经的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海军的驻地,这里曾经也是风头无极。
但是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旅顺港被日本人强行霸占,再往后,三国干涉还辽,这里又被俄国人强行租借七年之久。
而中华帝国成立之后,便通过强硬的手段,强行将旅顺港收回,并且耗费巨资改善旅顺港的港口条件。
因为当时国内并没有太多的海军,所以,这里也是帝国唯一的海军舰队,那支仅有海析等五艘稍微现代化一些的军舰,以及十余艘老旧木制战舰组成的帝国内卫舰队驻扎在这里。
因为海军舰队在各方面都不占据优势,根本就不是日本和俄国的对手,所以,帝国不得不大力的兴建海基工事,以此来增强旅顺港的防御能力。
而为了避免甲午战争时期所发生的那种尴尬局面,所以,在围绕着旅顺港为中心,附近驻扎了一个师的常设步兵,这个师更是将旅顺港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起来,且修建了大量的永备工事,光是机枪明、暗堡,就有五千多座,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机枪,但工事就在那里放着,且大部分机枪都布置在最外围,一旦外围失守,部队可以携带着机枪通过暗壕前往下一道阵地,那里同样是现成的永备工事。
而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即守军退的防线越多,火力就越是强悍,在这道防御体系当中,当守军退到第三道防线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一百米范围内就会有一挺重机枪驻守,如果不计算损耗,将整个师所有的机枪都搬出来,那么可以做到每六十米左右配备一挺重机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